看 UX 设计师如何在美国为自己设计一场婚礼

UXOFFER的双双老师作为一名UX设计师,她把自己的 UX 哲学实践到了为来宾(User)们考虑的无比周到的准备过程中,整场婚礼办的生动有趣,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创造力,可见学好 UX,自己都能包办自己人生了~多图预警,建议打开 wifi 阅读,同时建议婚龄少女们做好入坑的心理准备。看完你可能也想办一场 DIY 婚礼啦~


二零一六年初,老公用一只贷款买的戒指让我宣告 off market,从那之后,就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工程浩大、十分烧钱的 DIY 婚礼准备过程。我把它称为“Project Wedding”,因为它真的很像一个 IT 行业的项目:项目经理(我),设计师(我),程序员(我),QA(我)... 老公负责后勤。似乎一般都是女生掌握着这个中种种的决定大权,也承担起绝大多数的工作量。但是老公在这期间也是很给力的,伙食和家务都做的不错。

现在回想,准备婚礼的几个月实在累的飞起,差不多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几个月的工资)都搭进去了,值得吗?特别值得!不用听PM的指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做设计,一辈子任性这么一次也值了!

为什么不回国办?作为一名平时就喜欢做手工鼓捣东西的设计师,我对自己一辈子一次的婚礼有巨大的控制欲,想要决定所有的大小细节。因为长期居住工作在美国,如果在国内举行,基本就要家长包办了,远程控制起来很难达到我满意的效果。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当地的一个婚礼场地直接用它的颜值拴牢了我:

你不会相信,这样一个花园存在于美国宾州的一个小城里。这是一个私人建造的小花园,里面有小池塘,池塘里三只鸭子在游泳;花花草草旁有佛像雕塑,有种满玫瑰的日式茶园;园子角落曲幽的小路通向匹兹堡的 Allegheny river,码头旁停着两条可以借宿的船。看到这一切,我便不愿意在任何一个其他地方结婚。从此海滩婚礼,教堂婚礼,酒庄婚礼,榕树下婚礼,在我心里都比不上这个心心念念的小花园。后来我为它专门画了一个手绘地图,鼓励我的宾客们去尽情探索,又不至于迷路:

虽然这违背了设计调研中做 competitive analysis(竞品分析)的比较多家的原则,但是谁让我就想任性这一次呢。

抒情部分结束,下面正式开讲。


一. 自己动手设计婚礼网站和请柬

这应该是设计师们最直观的可以展开拳脚的内容。大部分新娘们都会选现成的婚礼网站(比如 the knot),现成的请柬(比如 Zazzle)。可作为一名设计师,你怎么能是大部分新娘呢!

我的设计作品集是自己 design 和 code,婚礼网站当然也要如此。美国的婚礼网站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宾客 RSVP(回复邀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两人的照片,相好的过程,曝光伴郎伴娘,婚礼的地点和停车信息等等。当然,还要不经意地羞涩地在最不显眼的位置放一个 registry(礼物单)的链接,为婚礼的无底洞回血。

如此一个简单的静态网站,会一些 HTML + CSS 就足以应付啦。就像设计师们做作品集时,我会要求和简历保持视觉风格的一致,内容上的呼应,婚礼网站也是如此。一套 stationary,从 save the date (预告日期), 到 invitation card(正式请柬),到当天的 program (节目单),到婚礼后的thank you card (答谢礼物的卡片),应该在设计时和婚礼网站保持一个主色调(就是婚礼主题色),并且有一些一致的元素,婚礼网站也应该是请柬限于篇幅没有包括的内容的延伸。

我为婚礼设计了四组小人,放在网站上配上文字,成为我们俩相好过程的插图。同时也印在不同的 stationary 里,从头到尾收集到一套的体验像集水浒卡片一样(是一样的么 = =)。

二、用创造力和执行力躲过烧钱大坑

婚礼中除了摄影、场地、婚纱、食物几个花费大头外,各种装饰的花费算起来也会让你瞠目结舌。

美国准新娘们有着巨大的优势:婆婆或者妈妈会在当地帮忙参谋,有帮手;知道很多美国婚礼的传统,有资源;从小到大参加过很多别人的婚礼,有参考。而我作为很多专业词汇都不知道怎么说,婚礼流程完全摸不清的外国人来说,什么都没有,又偏偏有着 DIY 的雄心大志,不想花钱请 wedding planner。

但是正所谓上帝关了一扇门就开了一扇窗,作为中国准新娘,我也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淘宝!感谢马叔叔让我们生活在一个这么好的时代,淘宝集运两三天就能把一大箱从祖国南方沿海各地的物资运到美国大农村。美国小清新新娘只能在小清新网站 Etsy 买两刀一个的纸灯笼,中国小清新新娘(我)可以在淘宝两刀买20个... 诸如此类,诸如此类。

淘宝运不过来的怎么办?在我们当地有很多跳蚤/二手市场,一般问问同事中的本地人就会得到很多推荐。我在跳蚤市场淘了各种二手画框玻璃框,从 Michael’s 买来喷漆,自己写写画画(顺手学了一些 typography)作为大大小小婚礼现场的引导标识。

还淘了很多小小的玻璃瓶,放上蜡烛和提前培养好的多肉穿插着绿色的藤叶摆在宾客的桌子上(是不是很漂亮?)。桌号的卡片托是用麻绳绑着8只红酒塞做出来的,红酒塞当然也是在跳蚤市场低价淘到的。

总结起来,这些都是比较基础的手工,做起来都不太难。设计师的创造力(ideation)和动手实现能力(prototyping)都很重要。再加上便宜的材料来源(淘宝/跳蚤市场),这三大马车可以让你把 Pinterest 上所有婚礼小清新的画面变成现实。

婚礼上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环节需要准备。作为 UX 设计师,学习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是常有的事情,通过去一些美国本土婚庆网站做 domain reserach 就好。对这些环节有了了解之后,就可以自己加些特别的元素:比如给宾客安排座位,需要一些叫做 escort card 的卡片引导。我用在淘宝买的绸带和牛皮纸片把 escortcard 系在玻璃罐上,这样每个宾客就有了自己专属的杯子,避免了宾客每拿一杯酒就用个新杯子的花销。比如婚礼上会有一些给每个宾客带走的纪念品,叫 wedding favor,我们选择 3D 打印自己设计的 logo 做成冰箱贴(充分利用了老公的专业优势),这样很特别,而且也容易被宾客保留。再比如中美婚礼上都喜闻乐见的喜糖,再次利用伟大的淘宝买了牛皮纸盒和传统的囍字贴,加上当地小店里找到的干花做装饰。

三、婚礼的“用户”是谁?如何让不同的用户群体都满意?

首先,最直接的用户肯定是新郎新娘。这大概是我做过的项目里最容易 access 到的用户群体啦!从来不会存在工作中的“找不到目标用户做测试”的抱怨。我在准备中和老公仔细地讨论过我们都喜欢的、能接受的风格,把不喜欢的传统习俗砍掉,喜欢的环节添油加醋。

除了我俩之外,宾客们也是用户群体的主力。对我来说,宾客的感受是婚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参加婚礼的宾客有一半是中国人,另一半是美国的同事、朋友,也很感兴趣中国人的婚礼有什么不一样。所以我们决定在传统的西式婚礼仪式和酒席之间加一个中式的敬茶仪式。和桃色/薄荷色主题的清新西式婚礼不同,在花园里开辟了一个区域用了大片的红色。我们 DIY 搭了玫瑰幕墙,成为了宾客们最爱的拍照点之一。准备了专业的茶具,我俩还换上了秀禾服(真·黄晓明同款)。也让各自的爸妈背来了北京和潮州的传统点心,结果当天被中美用户们迅速抢光。

花童和戒童是另一个特殊的用户群。她们是婚礼上几乎唯一的小朋友,在大人喝酒跳舞的时候一定会很无聊,所以我为他们准备了画册、画笔、贴画和发光的手环。

用户测试和迭代是保证用户体验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的很多设计都迭代了好几遍才最终敲定。准备的过程中,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做过一些测试。比如跳舞的歌曲单,拿不定哪些歌适合带动气氛,找了几个美国朋友请求意见。最后,连哪种餐巾纸的摆法最好看都需要征求几个朋友的意见(是的,我在准备后期对细节的控制有一点抓狂了)。

四、尾声

由于本文集中说 DIY 的部分,摄影师、婚纱、新娘捧花、食物这几个大头限于篇幅就在此不表啦,总之每一项都需要亲力亲为磨洋工来做出看似最优的选择。由于我们选择的是户外场地,一些额外需要的、自己 DIY 不出来的租赁花费也是躲不掉的,比如音箱、移动厕所,挡雨的篷子,桌子椅子,舞池地板,甚至我们还去 Home Depot 买了土填平舞池的地面。就为那一场期待已久的完美婚礼。

最后婚礼完美吗?

那天下了一场我见过的匹兹堡最大的雨。大到劈倒一棵大树,吹飞一个帐篷,淋湿多少宾客,还让我在跳第一支舞(first dance)时摔了屁墩。你问这些准备的一切还都值得吗?当然值得。完美不会存在,无论你的期待有多高,准备有多久。关键的是期间的酸甜苦辣你知我知,最后都变成回忆。这不就是(婚后)生活吗?

标签: 用户调研, 用户测试, 设计, 双双, diy